听新闻
放大镜
新时代检察官吴旋 | 时代变迁,人们走过的岁月痕迹
2020-04-26 15:00:00  来源:贾汪区检察院  作者:吴旋

  近日,在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宣传部举办的“第二届徐州红色故事宣讲大赛”中,贾汪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吴旋,荣获“”二等奖。随小编一起来,感受她的演讲故事吧。

  一个家,两代人三个故事

  出行

  在我印象中,我家的第一个交通工具是一辆大梁自行车,那辆父亲在水泥厂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买来的自行车,几乎承载了我幼年时光所有的快乐。父亲蹬着自行车,年幼的我坐在大梁上,穿梭在村里的小路上……小小的空间、嘎吱嘎吱的车响、坐在大梁上被夹过的手指、坐在后座被卷进车轱辘的脚,都鲜活地刻在我的脑海里。后来,在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,父亲辞职同亲戚一起建了一个小小的工厂,家里陆续有了第一辆摩托车、第一辆汽车,我们“假车马”而“致千里”,从前长长的一段路似乎变得越来越短了。父亲总是向我感慨,爸爸小时候可是为了去一个地方走过十几个小时,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
  教育

  “土屋子,土台子,里面坐着土孩子”,这是父亲记忆中小学的最初模样,一个学校就三排砖瓦房,五六间教室,七八个老师,百来个学生。好多学生因为家里穷,书读了半学期,就辍学在家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。但是从我上学起,班里几乎没有失学的同学,即使家里再困难,村里的工作人员和父母也会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,真正做到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“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”,从前的“没学上”变成“有学上”,又到了现在的“上好学”。

  煤城巨变

  我出生在贾汪区一个叫青山泉的小镇上,青山泉因其境内山头临立、河渠纵横而得名,但是自我记事起,我就没有看到父亲描述的青山错落、泉水汩汩的美景,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天空、一年四季罩着一层灰的树木。村里的大多数中年人都在煤矿挣着辛苦钱,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,孩子们却在羡慕着外面蓝蓝的天。青山泉镇是贾汪区的一个缩影。贾汪素有“百年煤城”之称,他因煤而兴,却也因煤而困,矿井陆续关停,煤尘污染严重,许多人为了生计离开了家乡。痛定思痛,贾汪区委、区政府把视线转移到了生态修复,开始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。一招好棋,满盘皆活。谁都没有想到,贾汪区最终成了旅游区。旅游业的大力发展,不仅让父亲童年里的远山如黛、泉水叮咚重现,更让这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。(百年煤城,生态之殇。绿色转型,百姓之福)。党的十九大之后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调研就来到了徐州,在贾汪潘安湖神农码头,总书记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,现在是“真旺”了。这座曾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地方,实现了从“一城煤土半城灰”到“一城青山半城湖”的优雅转身。

  缩影

  这三个故事其实难以概括几十年来一个家庭、一个社会的变迁,却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。1978年,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的政策,1986年,改革的号角吹到了教育界,《义务教育法》颁布实施,1996年,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,我国提出经济转型问题,2012年,党的十八大对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做了全面部署。而说起这个小城的涅槃重生,离不开贾汪区区委、区政府的审时度势、因地制宜,他们背负重压,坚持新发展理念,推进绿色产业转型、引进新兴产业集群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;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坚守初心、呕心沥血,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、一年接着一年干、一锤接着一锤敲;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贾汪群众的万众一心、不懈奋斗……

  从贾汪看徐州,从徐州看中国,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,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,又在走向新的征程。贾汪这座山水小城的每一位平凡与不平凡的奋斗者,会一如既往、不负重托,去构想、去描绘、去践行更美好的宏伟蓝图!

  

  编辑:郭伟